我们不是特训学校。我们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,没有高压和体罚,转化效果显著。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成功案例
成功案例

心理失衡 不合群 成功转化案例

心理失衡 不合群 成功转化案例

  小李,在来我校之前,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,他是一个“烦心学生”:性格外向,脑瓜很灵,特长众多。但他胆子大,脾气倔,纪律散漫,常闹事,对人傲慢无礼,没有好朋友,学习习惯不好,学习态度不端正,不肯踏实努力做事,故成绩平平。

  一面是见多识广的聪明表现,一面是平平无奇的学习成绩;一面是开朗外向的性格,一面是没有朋友的寂寞。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,使得小小年纪的李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。一天到晚,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,便是幸灾乐祸。

  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,他越能享受到快乐。为此,老师和家长给他找了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书,想让他看后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,不料,他自己的问题倒没发现,老师、同学的问题倒看出一大堆,时时以高标准要求他人,指出他人种种“不善待”自己的地方。他像一只刺猬,时时张开尖锐的硬刺,不断伤害别人,保护自己。

  案例分析

  造成李 某“心理失衡”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,其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主要有:

  1、祖辈的无原则溺爱。平日里李 某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、教育。爷爷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、放任的,凡事都依李某,于是李某在家一直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,所以他来到学校后,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,谁都得听他的,稍有不如他意,就肆意指责对方,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,差不多每天都有“投诉”,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。

  2、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。李 某的父母经常在外,没有尽教育的责任,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的“告状”,大多采用恐吓、打骂的方式。当孩子犯了错误,他们往往先大声训斥,接着就是一顿痛打,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。李某的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。

  3、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。当李 某攻击同伴时,大多数小朋友表现为哭、向老师“告状”等消极行为。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,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,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,若被攻击者做出哭、退缩或沉默的反应,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。也就是说,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李某的攻击性行为。

  我们的转化方案

  1、引导小李正确与人交往,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

  2、坚持正面教育,慎用惩罚手段

  3、避免家庭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

  家长的情绪、言行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。为此,我们告诉家长:恐吓、打骂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,而且会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。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导致孩子故意不听家长的话,借此表示对家长的反抗,而家长则常常以打骂胁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。李某如果长期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,言行必定会有父母的影子,动辄张口骂人、动手打人,最终形成暴躁的性格。我还与家长达成共识:改变李某的攻击性行为需要耐心和毅力,“不可救药”“无法挽回”等悲观想法是不可取的应有信心。

  此外,我们还教会李某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,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攻击他人的原因。在摸清孩子情感状况的基础上,多进行一些游戏,多与孩子交谈,以帮助孩子释放自己地不良情绪,获得心理上的满足。

  收获感悟

  现在李 某的脾气有明显好转,基本上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,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,学习成绩也进步了。平时还能主动与我们讲心里话。

  启示:

  1、转变“烦心学生”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。“烦心学生”的思想、心理、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,要转变并非易事;况且其转变是反反复复的。为此,我们在转变“烦心学生”的过程中,要充满信心,咬定青山不放松;同时,我们在转变过程中要有“四个心”,即对学生要有爱心,生活上要多关心,处理矛盾要当心,做思想工作要细心。

  2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,形成合力。“问题学生”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,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。同时,我们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,改进教育方法,与教师通力协作,尽快促使“问题学生”的根本转变。

  3、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,他们的年龄、性别、个性、喜好不同。因此,我们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、方法进行教育,不能一概而论。

 

在线咨询

QQ在线客服

电话咨询


二维码扫一扫